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

《Oh ! Boy 噢!柏林男孩》2012,德國,Jan Ole Gerster導演





     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,關於男孩的自我認同、掙扎、迷惑與逃避,述說一個意料之外的旅程,像是小王子一樣的在尋找自我。全篇故事並無明顯的敘事結構,這樣的形式也呼應了青春期的混亂。

      從男孩搬到了新住處時開啟了一段旅程,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,有送來搬家賀禮(難吃的肉球)的新鄰居、開車載他的死黨、死黨的演員朋友、久未重逢且成功瘦身的小學同學、停掉他提款卡決心讓他自我成長的老爸、和最後一個只在酒吧遇見十多分鐘,但卻死在他眼前的白髮白西裝老人。

      這些人對他的影響是什麼?主角本身是一個自大學輟學、成天無所事事,菸酒不離手的頹喪男孩,他這一路上的旅程遇到的人,意志卻一個比一個還要堅定,死黨是極有潛力的電影演員,也對劇本絕對挑剔,有自己的堅持;小學同學是劇場演員,他不但瘦身且變得不軟弱,遇到不公義的事絕對用行動表達、抵抗;爸爸是事業有成的商人,每月花錢讓他讀書,看到如此不堪的兒子,用具體行動逼他長大,那就是停掉他的提款卡。

     直到最後,他遇到老人,老人說著他不想聽的大道理,卻走到門外就死在他的面前,為什麼他需要承受這件事?直接面對死亡的衝擊,為他的旅程劃下了大大的驚嘆號。
     
      那片中一直重復出現的咖啡又是什麼?男孩因為想買咖啡而開啓了這段旅程,一直尋覓不到,片尾終於喝到了咖啡,算是圓滿了嗎?我認為咖啡(咖啡因)其實也是男孩想要逃避思考的物件,片尾的咖啡,只能表達「未完待續」,男孩經過這一段旅程,重新思考。

     就形式來說,黑白電影、手持鏡頭,用形式包裝混亂的主題,也是很有意思的,且猜想黑白電影的呈現,也有向經典成長電影《四百擊》致敬的味道。


「你有沒有一段時期,突然發現周遭的人很陌生,但之後發現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出了很大的問題。」



附上連結:

片尾同名主題曲《Oh Boy》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fHFvPIr7Xs

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

《太陽照常升起 Sun Also Rises》2007,中國,姜文導演


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這部片我分了幾次觀看,一來是因為他分成四個串聯的小故事,二來是這部片的前半段偏形式化,沒有那麼容易懂。
       片子講的是1966~1976在中國各地發生的文化大革命,劇情時空用插敘的方式,依導演需要做了排列,裡面做了很多的隱喻,像是「瘋媽找的魚鞋」(進步)、「瘋媽蓋的白色石屋」(革命底下的反叛)、「是誰摸了她的屁股?」(對性的壓抑)、「天鵝絨是什麼?」(城鄉間的差距)、「屢屢傳來的小號聲」(作戰前的準備)等等,在觀影中可以邊抽絲剝繭邊把故事拼湊出來,是一個很棒的腦力激盪,也看出姜文的敘事功力。而「阿遼莎」這個像是外國人的名字,縱貫全片、在劇中的三個故事都有提及,這個隱喻,指的是「丈夫」、「大砲」或是「蘇聯人的名字」,代表着對西方世界的想象、對於國力強盛的嚮往。
      美中不足的是,四個小故事串連起來,主題不太明確,略顯雜亂,就全片的敘事性來說,第二篇故事似乎是獨立於其他的故事,色調飽滿、且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政策的背景較無關聯;而以形式來說,第四篇故事全用來解密,將前三個故事的疑雲釐清,偏寫實,也有些多餘。
      但把每一個故事當成一個作品來看,還是很有可看性的。

附上 

1.知名影評 聞天祥 對此片的完整介紹

2.《太陽照常升起》預告片